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社會學家認為,文化歸屬是我們心靈安身立命之處。定居異域他鄉的海外華僑華人希望自己能夠融入當地文化氛圍,從而尋找到心靈的歸屬感。但是,經過一番糾結和掙扎,人們發現,民族文化依然是最終的精神家園,也是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源頭。
據人民網報導,潔西卡是在加拿大出生後回大陸國內直到6歲才來加拿大。從小在外面玩的時候,大家都會開玩笑逗她,說她是個加拿大人,潔西卡每次都大哭:『我不是加拿大人,我是中國人。』漸漸地長大些後,她似乎從一些大人們略帶稀罕的眼光中讀出了點什麼,她開始以加拿大人而自豪起來,經常屁顛顛地逢人自我介紹:『我是加拿大人。』
但到了加拿大後,潔西卡很快發現她作為一個加拿大人不是那麼理直氣壯了。『媽媽我究竟是不是加拿大人啊?』有一天放學後她問我。『你在加拿大出生,又在加拿大生活,當然是加拿大人了。』『為什麼瑪婭說我是中國人不是加拿大人?』『哦,可能是因為你是從大陸來的呀。』為了讓自己更像個加拿大人,潔西卡開始向本地孩子看齊,她以前愛穿裙子和皮鞋,現在喜歡穿T恤和短褲以及運動鞋了,早餐要吃Pancake、土司、煎雞蛋和香腸,喜歡披薩、熱狗和三明治,說話神情舉止越來越像個加拿大女孩。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同,我也希望她盡快融入加拿大同學中間。
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媽媽以後午餐只要給我帶三明治就行了,不要給我帶中餐。』『為什麼?』『我不喜歡吃中餐,Chinese food is disgusting。』『 這話是誰說的?』『同學說的,他們看見我的午餐就會笑我。』我的心仿佛被刺了一下,來到加拿大後我才知道我的民族自尊心真的是很強。我立刻打開電腦在google上刷刷打上『中餐』,找到一大堆關於中國美食的資訊讀她聽。我告訴潔西卡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之一,中餐館遍布全世界,各個國家包括加拿大人都愛吃中餐,小朋友嘲笑她是因為他們沒吃過。我鼓勵她向小朋友介紹她喜歡的中國食物。『不,我在家可以吃中餐,我午餐還是不要帶中餐。』潔西卡固執而堅定地說。
隨著英文程度的提高,潔西卡對中文書已經沒有興趣了,尤其是對寫中文字更是排斥。有一天潔西卡對我宣布:『媽媽,我不是中國人,我不用學中文。』『你爸爸媽媽都是中國人,你怎麼就不是中國人了?』 『我喜歡加拿大,加拿大比大陸好,我喜歡做加拿大人。』這話我怎麼聽著這麼不舒服啊,一年的時間,我的女兒竟變成了個小洋人,我有點不淡定了,大聲呵斥她:『你是中國人的後代,你的血液裡流著中國人的血液,大陸有你的親人和朋友,大陸是你的根,這是你永遠改變不了的事實。』聽得似懂非懂的潔西卡哇地一聲大哭:『我要做加拿大人,我不要做中國人。嗚嗚嗚……,加拿大環境好,小孩子學習不累,這都是你們說的呀。嗚嗚嗚嗚……。』
看來對潔西卡的中國文化教育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而是一個長期的薰陶過程。我從大陸國內訂購了一套中國歷史書,每天晚上和潔西卡一起看,看完後我們會一起討論,還會跟加拿大的歷史做比較。歷史是認識一切的開端,潔西卡開始對大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精彩的歷史故事也引發了她對大陸的文化、地理和風土人情的興趣。讀三國故事的時候,我們會在大陸地圖上找尋那些著名的歷史名城,潔西卡希望下次回國的時候能去這些地方看看。歷史書也讓她更多地了解了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著名詩人。現在再讓她聽唐詩宋詞,她會不停地向我刨根問底打聽這些詩詞背後的故事。
針對她不願意學中文的心理,我和她一起上網看冰心、徐志摩、郁達夫、林徽因等人的生平介紹,我告訴她這些詩人和作家不僅能用中文寫出優美文學作品,他們還能用英文寫作,所以光是英文好不稀奇,只有英文和中文好才是了不起。潔西卡對林徽因很感興趣,她覺得她長得那麼漂亮,能用中英文創作,還能用英文演話劇,又是著名建築設計師,實在太了不起了。
現在,潔西卡還是認為她是加拿大人,有時候也會說她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加拿大人。我不知道我的努力能讓中國文化在潔西卡身上保留多少,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她進行中國文化教育也還在探索之中。我想她以後可以講著流利的英文,有著加拿大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但是,她必須能夠和我們用中文進行交流和溝通,她要對大陸這片土地和她的父母充滿感恩,她要對來自大陸的同胞們有發自內心的親切感。
關鍵字:
世界
萬象
中餐
嘲笑
華裔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