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ome1948 wrote:
最近etag重複收費...(恕刪)
我在另外一篇寫的,直接貼過來...
關於這點,我花了點時間做系統分析。發現還真的很難搞。
現在 ETC 系統最大的「亂源」就是「依照里程收費」這件事。
為了依照里程收費,必須捨棄原本的收費站架構,改去實際追蹤每輛車的行經路線。
『單由技術面來講,假設是我來規劃這件事,我會怎麼做?』
基本上我只能想到三個作法:
1. 維持收費站架構,但是每個收費站的價格採浮動制,依據車輛先前經過其他收費站的記錄計算。
這個方案的優點是 ETC 系統辨識率高且爭議少,
但缺點就是兩個收費站之間如果有很多交流道,不知道車輛從哪個交流道上,
就會發生收費不公平的現象。
2. 採用遠通目前的架構,廣設 ETC 檢查點,藉由「定位」資訊推導出里程。
基本上這是可行的方案,因為交流道是固定的,
有正確的定位資訊,就可以精確推導出是從哪個交流道上下,進而推導出里程。
但缺點就是架設密度要夠高,而且後端資料量相當龐大,運算非即時。
而且如果讀取率不良,整個辨識就會非常困難。
3. 在交流匝道架設閘門。
聽起來這是可行的方案,但後面潛藏一個很大的問題:ETC 讀取率。
後面我就來慢慢分析這個方案的優缺點。
UHF RFID 的讀取其實是很慢的。尤其是一次要讀取很多 tag 的情況下。
tag 的回應還是會發生碰撞,因此 UHF RFID 通訊協定本身也同樣是有亂數等候之類的機制。
然後在多個天線同時讀取的狀況下,每個天線的發射也必須有時間差,不然讀取訊號本身也會碰撞。
換句話說,以現行門架的方式,UHF RFID 的讀取必定會發生誤差。
以遠通現行方案,廣設 ETC 點,誤差的影響可以降低:這個門架沒抓到,下一個有抓到,就能修正。
但是如果只有在出入口感應兩次,發生錯誤時就無可挽救了。
因此在交流匝道架設閘門,先決條件就是必須確保閘門口的辨識率要夠高,至少要 99.9% 以上。
先前我就有計算過,以車牌辨識率 98.5% 的正確率,每年都會造成好幾億台幣的誤判損失。
要達到這樣高的辨識率,先決條件就是要搞好 RFID 的讀取。
一次讀好幾輛會有問題,就要改成一次讀一輛。
換句話說,必須確保車輛在上下交流道時『低速』『同一車道』『前後間隔』三個條件。
要達成這個條件最好的方式,就是架設類似收費站的結構,
車道中間分隔,寬度縮減,強迫車輛慢行。
但是問題來了。台灣的交流道出入口本來就不寬。
如果中間要在架設一個四十公分左右寬度的門柱,對於交通流量的影響勢必會非常嚴重,
尤其是在流量本來就比較大的交流道,例如圓山交流道。
而另一個問題是,在出口交流道大多都採用圓弧設計作為車速的緩衝,
但是如果你要縮減車道架設門柱,一定要保留一定長度的直線車道,不然會非常容易發生事故。
以國道交流道來說,我不清楚是否能夠符合這些要求;
而這種作法,只要有一個交流道口無法架設,整套系統就無法運作。
換句話說,國道交流道勢必會有拓寬、改建之類的需求發生。
而拓寬、改建就會牽涉到土地取得、土木工程之類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需要改建的交流道數量較多,ETC 架設的成本與時間將會非常恐怖。
至於花這樣的成本與時間來架設交流匝道閘門式 ETC 到底符不符合效益,
我想這就不是技術問題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