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在國慶談話中提及,「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有人認為,這是對於兩岸關係定位的新主張;尤其是,民進黨和綠營人士對此強烈抨擊,指控執政當局「媚中」,是在為「馬習會」進行鋪陳。事實上,兩岸關係的定位,馬總統有其一貫說法,他的說法是建立在法理和現實這兩個基礎之上。
就法理而言,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政府雖對大陸地區主張憲法上的主權,但現實上卻無法行使治權。因此,出現「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的定位。這是基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它無法運用國際公法的承認制度進行「相互承認」;但另一方面,我們不應也不會否認大陸當局在大陸有效實行統治權的事實。因此馬總統才提出,在法理上「互不承認對方的主權」和現實上「互不否認對方的治權」的說法。
既然兩岸在法理上「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在現實上又存在一種特殊的關係;那麼,「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的說法,在法理上並無新意,必須從現實面來探究。換言之,必須針對當前兩岸形勢的特殊部分來深入觀察。
首先,歐巴馬政府的內政危機,不但考驗美國的再平衡政策,並且影響亞洲地區的權力關係。由於地區內存在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的威脅,美國角色的任何變動,都會對區域的和平穩定造成衝擊。
其次,習李體制上台後,在對內和對外政策方面,都展現若干積極作為的姿態。如與胡錦濤時期比較,北京領導階層似乎較過去更能展現,「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作風。
最後,馬政府在內部面臨的改革壓力日劇,在野黨的杯葛有增無減,政府處理外交和大陸政策的努力,自然受到影響。
面對上述變動因素,馬總統期待兩岸當局以新的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的特殊問題,尤其是擬議中的互設辦事機構和服貿協議等,對兩岸有利的問題。
在台灣,政府制定大陸政策,都必須符合「以台灣為主體,對人民有利」原則。台灣人民目前最關心的是民生問題,因此馬政府必須為「拚經濟」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因此,馬總統在國慶談話中兩岸關係定位的說法,和「馬習會」應無邏輯上的關係;如果馬總統和對岸領導人會面,是以台灣為主體,並對人民有利,應樂觀其成;如果會面必須透過政治談判,我們不應排斥。關鍵在於,雙方不應為了見面而見面,為政治談判而談判。
馬總統在國慶談話中,談到活路外交和大陸政策的成就,因這是他執政強項,並受到民意肯定,故不會讓人意外;但值得注意的是,也在經濟和民主建設方面,作了更多的自我期許。我們期待,馬政府的內外政策是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而不是產生相互牽制的作用。
兩岸關係的特殊已經讓人感到無奈,我們豈願見到台灣政治發展中,出現另一類的特殊朝野關係。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