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鑒於康芮颱風造成各地水患災情嚴重,土石流沖毀家園,引起民眾對於政府排水系統運作不佳、水土保持沒做好感到不滿,加上一河多治造成效率不彰等疑慮。本報專訪水利署副署長田巧玲,分析台灣的地理環境、地質情形來了解洪患、土石流出現的成因,以及最佳的防災策略。
田巧玲認為,台灣水量豐沛,但水期豐枯不均,讓水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故容易造成水荒、洪水現象交替出現。且因全球暖化,降雨強度越來越大,導致脆弱的地質與短時間內的大雨沖刷造成土石流,這並非全是人為因素造成。公共建設趕不上災害來臨的速度,因此整合各單位,以「非工程防治」,善用山林的蓄水功能,才是最有效減少生命財產損失的方法。
雨量豐沛卻缺水
問:台灣的雨量豐沛,對台灣而言是否為優勢?
田:本來是,台灣雨量年平均降雨為2500mm,結果成為世界上排名前18的缺水國家,主要原因在於枯水期與豐水期分配不均。
台灣的豐水期是5月到10月底,枯水期是11月到隔年4月,北部過去的豐枯水期降雨量比例是6比4,現在因氣候暖化急遽影響,變成7比3;中部地區過去是7比3,現在則是8比2;南部、高屏地區過去是9比1,現在則變成10比1,豐水期的水量是枯水期的10倍之多。
因此縱使降雨量充足,但卻因時空和地理限制而無法平均分攤。
當然台灣雨量豐沛也不盡是壞處,以這次的康芮颱風為例,光是一次的連日豪雨就讓原本水情吃緊的各地水庫一次溢注到滿水位,可惜如此大雨也容易造成各地排水系統導致洪患、土石流等情形。
斷層帶易造成土石流
問:台灣好發的土石流,是否與本地地質脆弱有關?
田:台灣地處地殼交界的斷層帶,地層活動頻繁,地質活動本就較為脆弱,再加上雨量多、降雨強度大,很容易就造成土石流,並非全是人為因素。
在過去開發還不盛時也常會因為雨量夾帶鬆動的土石沖刷而產生土石流,例如濁水溪沖積扇、彰化、雲林等地區都是因土石流沖積而成,過去之所以沒有釀災是因為沒住人的緣故。
問:康芮颱風造成各地淹水災情嚴重,是否真如各界所言,是因排水設施沒做好?
田:這次康芮颱風造成嚴重災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瞬間降雨強度太大,導致災情嚴重。民國94年的某次颱風,造成雲林縣有才寮單日降雨量達280mm,淹水範圍達2600公頃,過了5天才退水。
這次的颱風雖造成當地1小時降雨量達147mm、單日降雨量達635mm,但因為多年來計畫性的整治,讓有才寮這次的淹水僅100公頃,多在農田和道路,只消兩天就退水,且沒有波及到住家。
氣候變遷快 易引水患
問:政府是否有解決水患的相關策略?
田:縱使台灣有意要發展各項水利建設,仍遠不及氣候變化的速度。因此目前各地河川是採取「流域綜合治水」,將河川分為上、中、下游採不同方式治理。
上、中游大多是森林或山坡地,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水土保持、減少開發,讓土壤可以涵養水份,減少地表逕流量。下游地區集水區則是要做好「出流管制」與「徑流分擔」,落實治洪、分洪、蓄洪,才不會讓瞬間沖刷的大水釀災。讓山林地區自然吸收雨水,減少徑流水便是「集水區的海綿功能」。
另外,由於氣候暖化,各地降雨強度越來越強,非工程防治是較符合經濟效益的辦法。藉由政府單位提供的防災資訊、行動水情app、市話登錄系統等,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手機查詢到許多相關的災情與淹水警戒區。甚至全國有800間超商的收銀機螢幕也都有淹水警戒與災情通報系統。
目前全台有許多易淹水區或部落,因此經濟部成立了全國防災自主社區,教導民眾防災資訊,也讓當地居民依據居家生活環境自己規劃逃生路線與救災辦法。
河川事權應統一
問:關於台灣河川事權不一、一河多治的現象該如何解讀?
田:此本為正常情形,因上、中、下游的環境不同,以上、中游而言,多為森林或山坡地,主要面臨的情形為水土保持、土壤涵養等問題,屬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或林務局之業務項目。
下游平地多有排水、引流治水之問題則屬於經濟部水利署的管轄範圍。各部會因專業項目不同,才會造成一河多治現象。
但為了整治水患與土石流等災情,「流域綜合治水」就是透過跨部會整合,讓上、中、下游能達成共識,農委會水保局、林務局、經濟部水利署等單位有統一防災目標,再分工作業,以達最佳整治、防災效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