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用的電腦是:
Q9650 + P5Q Premium + DDR2 8GB + GTX 570 + Plextor M3P + Seasonic X-650
雖然規格舊了些,但也還算夠用,也用了好幾年。
唯一的缺點就是,
實在受不了常常發生記憶體不足的情形,
網頁多開幾個往往就吃到 7GB 以上,
更不用想說有多餘的記憶體來開 RAM Disk。
為了不想再有記憶體不足的困擾,
而且也想要爽爽的用 RAM Disk,
兩個問題一次解決,
於是就組了這台新電腦。
為了滿足上述的需求,
記憶體自然是越大越好,
所以當然就選能安裝 64GB 記憶體的 LGA2011 / X79 平台,
雖然知道 Haswell-E / X99 / DDR4 下半年就要出現,
不過 DDR4 剛上市想必是天價,
要普及不知等到何時,
所以不再等了,
Ivy Bridge-E + X79 + DDR3 應該也不差。
話不多說,直接來看圖。
CPU:
按這裡檢視圖片
Intel Core i7-4930K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既然選了 X79 平台,
不用六核心似乎也有點浪費,
所以就選了這顆 i7-4930K。
CPU 也有考慮過從對岸買,
E5-1680 V2,
E5-2680 V2,
E5-2687W V2,
E5-2697 V2,
等等八核心 / 十核心 / 十二核心的工程版。
但是一來這些 CPU 不太能超頻,
原始時脈較低,
對於不支援多核心的一般應用和遊戲不見得吃香。
二來沒原廠保固,
而且就連工程版也貴三三,
想想花大錢買工程版就覺得有點划不來,
還是買原廠盒裝的 CPU 來得安心。
主機板:
按這裡檢視圖片
ASUS X79-Deluxe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現在最流行的土豪金
按這裡檢視圖片
12 個 SATA,相信超過一般人的需求了,
Intel X79 提供 2 個 SATA 6.0 Gb/s + 4 個 SATA 3.0 Gb/s,
Marvell 9230 提供 4 個 SATA 6.0 Gb/s,
ASMedia 1061 提供 2 個 SATA 6.0 Gb/s。
按這裡檢視圖片
後面還有 ASMedia 1061 提供 2 個 Power eSATA 6.0 Gb/s,
另外有 ASMedia 提供的 6 個 USB 3.0 連接埠,
Intel X79 提供 4 個 USB 2.0 連接埠,
最下面一個白色的可以插入隨身碟快速還原 BIOS。
雙網路分別是:
Intel 82579V Gigabit LAN
Realtek 8111GR Gigabit LAN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張也算是高階的主機板,
配件也相當豐富齊全,
個人比較喜歡 Deluxe Premium 等級的板子,
勝過 ROG 系列。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幾個盒子是什麼?
按這裡檢視圖片
要翻過來才能打開
按這裡檢視圖片
整組電腦中最貴的零件現身:
原來是 Kingston HyperX Beast DDR3-2400 8GB 記憶體,
一盒兩支,總共四盒八支,也就是 8GB x 8 = 64GB 的記憶體。
按這裡檢視圖片
DDR3-2400 跟 DDR3-1866 DDR3-2133 價錢差不多,
就直接買 DDR3-2400。
顯示卡:
按這裡檢視圖片
重頭戲來了:GeForce GTX 780 Ti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跟 GTX 780 / GTX Titan 相似的金屬外殼,
個人覺得這次的公版設計相當好看。
金手指部分有保護套蓋著。
按這裡檢視圖片
提供一個 DVI-D,一個 DVi-I,一個 HDMI,一個 DisplayPort 連接埠,
可同時輸出四螢幕。
按這裡檢視圖片
本卡需要 6 + 8 pin PCI-E 電源,
卡上的 GEFORCE GTX 通電後會發亮。
SLI 金手指也有保護套。
上次買卡王已經是 1998 年 5 月,
Voodoo 2 SLI,
一張一萬,兩張兩萬,
跟現在這張 GTX 780 Ti 差不多,
不過那是兩張的價錢,這是一張,
所以這也是第一次買單晶片的卡王。
本來是想買 EVGA 的 SC 版,不過沒貨,
就買了這張 MSI 的,也是公版。
雖然 Maxwell 已經呼之欲出,
GTX 780 Ti 的卡王寶座可能只剩幾個月,
不過現在遊戲畫面越來越逼真,
對顯示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而且考慮到要玩一些 PhysX 的遊戲,
如果效能不夠,
還要另外多插一張卡,
反而更浪費電,
所以就直接攻頂了。
第一次買 VGA Master 列表上面超過 900 分的卡,
下次可能等這張變成三百多分再換吧。
SSD:
按這裡檢視圖片
Plextor M5 Pro 256GB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家裡買過 M2P M3P 各一顆,
公司電腦也用了一顆 M5P 128G,
這幾年使用下來都沒出過什麼問題,
穩定性與效能兼具,
所以新電腦繼續使用 Plextor。
硬碟:
按這裡檢視圖片
Seagate 3TB / Toshiba 3TB 各一顆。
燒錄機: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Pioneer BDR-S08XLT 15X 藍光燒錄機
現在很多人都不裝光碟機了,
不過說不定要燒 BD 備份資料,
所以也買了一台藍光燒錄機。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台是 LG 出的,
可讀取 BD / HD-DVD 的 Super Multi,
以前買過一些 HD-DVD 影片,
就把這台也一起裝上去,
有空可以把影片 remux 或直接播放。
電源:
按這裡檢視圖片
Seasonic P760
按這裡檢視圖片
線材包和束線帶,
電源本體裝在絨布袋中。
按這裡檢視圖片
海韻的 P 系列電源通過 80+ 白金認證,
採用 Sanyo Denki San Ace 高品質靜音風扇。
右上方的開關可切換兩種模式,
除了一般的 Normal 模式以外,
在 Hybrid 模式下,
電源負載低於 30% 時,
風扇不會轉動,
達到完全靜音的效果。
選用 760W 的電源,
除了讓負載不會太高,
如果以後要再加一張顯示卡也還有空間。
散熱器:
按這裡檢視圖片
Cooler Master Hyper 212 EVO Turbo Edition
雙風扇版本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一個風扇已經裝在散熱器上,
另外多附一個風扇。
機殼:
按這裡檢視圖片
Thermaltake Urban S41,
外觀算是相當低調的一款機殼,
因為想要前置 USB 2.0 x 2 + USB 3.0 x 2,
也希望機殼頂部是平坦的,可以放東西,
選了很久,
才決定是這個。
上方還有 SATA 硬碟插座,
很方便。
按這裡檢視圖片
前後各內建一個 200mm 風扇,
後方也預留水冷排孔位。
擴充槽檔板採用非一次式,
可重複使用。
按這裡檢視圖片
安裝儲存裝置的空間有:
5.25" x 4
3.5" x 5
皆為免螺絲設計,
也可以鎖上螺絲固定。
顯示卡長度限制為 315mm,
若將中間兩個 3.5" 硬碟架取下,
則顯示卡限制可長達 435mm。
CPU 散熱器高度限制為 160mm。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上方已安裝一個 200mm 風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殼前方的門是用磁力吸附。
5.25" 面板也為非一次式,
輕輕扳開即可取下。
機殼上方有風扇轉速切換開關。
濾網皆可拆下清洗。
全部零件合照:
按這裡檢視圖片
將 CPU / 散熱器 / 記憶體安裝到主機板: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插滿八支記憶體就是美觀大方。
按這裡檢視圖片
整體都是黑金配色。
按這裡檢視圖片
裝上機殼。
按這裡檢視圖片
組裝完成圖:
按這裡檢視圖片
開機後,
綠色的 GeForce GTX 會亮起來,
不過選的機殼是非透側版本,
所以關起來也看不到了。
整組電腦規格如下:
CPU: Intel Core i7-4930K
散熱器: Cooler Master Hyper 212 EVO Turbo Edition
主機板: ASUS X79-Deluxe
記憶體: Kingston HyperX Beast DDR3-2400 8GB x 8
顯示卡: MSI GeForce GTX 780 Ti
SSD: Plextor M5 Pro 256GB
硬碟: Seagate 3TB + Toshiba 3TB
光碟: Pioneer BDR-S08XLT 15X 藍光燒錄機 + LG BD / HD-DVD Super Multi
機殼: Thermaltake Urban S41
電源: Seasonic P760W
按這裡檢視圖片
AI Suite 3 是華碩開發的一套工具軟體,
可即時監控 CPU 和記憶體的時脈,電壓,風扇轉速等。
按這裡檢視圖片
也可立即調整時脈進行超頻,
十分方便。
接著來看測試:
測試的設定,
CPU 超頻到 4.5 GHz (100 x 45),
GPU 超頻到 1000 MHz,Boost 1052 MHz,Memory 1800 MHz。
CPU Mark:
按這裡檢視圖片
分數為 704。
Fritz Chess Benchmark:
按這裡檢視圖片
只能抓到八個核心,
分數為 16736,34.87 倍。
CineBench R11.5:
按這裡檢視圖片
單核心分數:1.89
多核心分數:13.47
倍率:7.13
CineBench R15:
按這裡檢視圖片
單核心分數:160
多核心分數:1195
倍率:7.44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按這裡檢視圖片
Memory Read 和 Memory Copy 都超過 60 GB/s,
可以看出四通道記憶體的威力。
AIDA64 GPGPU:
按這裡檢視圖片
CrystalMark:
按這裡檢視圖片
總分數為 436555。
AS SSD Benchmark: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03: 148400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05: 44078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06: 36777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 Vantage: P50004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11: P15343 / X5685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 Ice Storm: 184536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178794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 Cloud Gate: 33880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 Fire Strike: 10982
按這裡檢視圖片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5464
按這裡檢視圖片
以下所有測試,
除非有特別說明以外,
解析度皆為 1920 x 1080,
所有特效及反鋸齒開到最高,
若有 PhysX 也開到最高。
Unigine Tropics:
FPS: 152.9
Score: 3852
按這裡檢視圖片
Unigine Valley:
FPS: 72.8
Score: 3045
Min FPS: 32.5
Max FPS: 140.7
按這裡檢視圖片
Unigine Heaven:
FPS: 62.8
Score: 1582
Min FPS: 8.5
Max FPS: 133.6
按這裡檢視圖片
Batman Arkham Origins:
Minimum: 42
Maximum: 103
Average: 69
按這裡檢視圖片
Devil May Cry 4:
按這裡檢視圖片
Dragon Quest:
標準品質:20587
最高品質:20407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Final Fantasy XIV: 10000
按這裡檢視圖片
Final Fantasy XIV Character Creation: 17001
按這裡檢視圖片
Grid 2:
Average FPS: 98.43
Minimum FPS: 58.72
MAX. FPS: 120.60
按這裡檢視圖片
Lost Planet 2: 130.6 / 105.8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Mafia II: 87.1
按這裡檢視圖片
Metro Last Light:
Average Framerate: 47.00
Max. Framerate: 105.27
Min. Framerate: 9.25
按這裡檢視圖片
Resident Evil 5: 219.6 / 163.2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Resident Evil 6: 17222
按這裡檢視圖片
Sleeping Dogs:
Average FPS: 74.5
Maximum FPS: 120.7
Minimum FPS: 36.9
按這裡檢視圖片
Street Fighter IV:
Score: 21278
Average: 368.08 FPS
按這裡檢視圖片
Tomb Raider:
最低畫面更新率:72.0
最高畫面更新率:126.5
平均畫面更新率:95.6
按這裡檢視圖片
測試就到這邊結束,
謝謝收看。
祝大家都能使用到符合自己理想和需求的電腦。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