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Mobile01熱門文章
 
Eventbrite makes it happen

Create an event and sell tickets online through Eventbrite. It's simple! Sign up and get started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皇者降臨-A7r一個月用後感+轉接心得
Jan 17th 2014, 23:14

到現在我還是難以忘記幾個月前聽到Sony發佈A7(r)時的感動。

自無反在2010年抑起了大感光元件的隨身數碼相機革命後大家都知道全幅無反的出現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經歷三年的等待,Sony終於把它給端了出來。

憑著Flange Focal Distance較短的優勢,無反全幅開啓了兩大可能性。首先隨身高畫質再不是夢,和DSLR使用同樣的FF感光元件,畫質和DSLR樓本沒有分別,同時因為Flange Focal Distance較短,故鏡頭能造得更輕、更小。另一方面,全幅無反可以真真正正地解放以前在DSLR上不能轉接的老鏡頭(因為這些老鏡的法蘭距較DSLR短,相機只能轉接法蘭距比自已長的鏡頭),最佳例子就是Leica M、Contax G等旁軸鏡頭,全幅無反的出現令不少銘鏡都能夠復活,讓它們重現底片時代的光彩。

作為全幅無反的頭炮,Sony推出了偏重畫質的A7r和偏重對焦的A7,兩者的分別就不詳說了,請活用Google。追求極致畫質的我這次基本上想也沒想就選了搭載36MP無低通感光元件的A7r,除了成象更銳利外Crop相的空間也較大,作為Canon用家,我一直都在期待著Canon對D800E的回應,可惜最後還是沒能等到,唉。

這次的淺評將會分為兩部份,先談機身再簡單說說轉接不同鏡頭的感想,另外我會以把A7r作為主力相機而不是隨身機的角度去寫這篇文章,要求會更嚴格一點。最後要再重伸一次,以下都是我個人淺見,一點都不科學,頭盔先戴上。

這一個月來一直都在使用A7r,今天心血來潮把5D2拿上手,竟然會覺得重,「以前的我真的每天都拿著它拍照?」看來身體已經習慣了A7r那不到500g的重量。很多人都不太喜歡A7r的外觀,特別是觀景窗突起的設計,我自已覺得是勉強可以接受的,看慣了就可。裝上直倒手柄後的A7r看起來好像會順眼一點,但礙於價錢一點都不便宜,又違背了輕便的原則,所以自已並沒有入手。

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A7r左手邊表面很容易留下指紋,給人很油的感覺,希望以後Sony能夠多在外觀質感方面下一番功夫,這方面大部份無反相機廠都比Sony優勝。

科技發展到這個地步,我已經不會擔心EVF會有什麼不足,A7r的EVF亦一如預期般漂亮。某程度上我是喜歡EVF多於OVF的人-所見所得即時控制曝光、放大準確對焦,EVF總是能給予我安心感。

EVF雖然造得好,但EVF和LCD之間的轉換卻很不爽快。把眼貼到EVF後需要1秒鍾才能夠從LCD轉到EVF,這樣的Delay在抓拍時是不能接受的。當然,你也可以在設定裡調為EVF Only,但這也意味著當你想Preview和進Menu時也要把眼貼在EVF,萬分的不方便。這是可以透過修改Firmware能改善的問題,如果EVF Only只Apply在拍照模式的話就完美了。

A7r設有三個轉輪,操控上不算差,但稱不上好。

我最滿意的是A7r頂上的曝光補償轉盤,使用光圈/快門先決模式時相當實用,這個轉盤的造工很札實,每一級都清楚明確。

除了三個自訂键外只要點進FN後買便能進入Quick Menu,可以轉換白平衡、測光、連拍等設定,習慣後可以用得很順心。

我對操控最大的不滿是在轉換光圈、快門和ISO上,和DSLR比起來轉得很不乾脆,轉動轉輪時會有延遲,不像DSLR那樣有實感,有點不爽,我自已已經把Fn3改成了ISO,但光圈快門還是沒法子。其實這問題一直都有在Sony的NEX相機出現,直到現在還是沒有變過。

另外使用MF時的設計也很不大好,每次想放大都要按兩次放大才能直正放大,其間還要卡一下,實在難以接受。按第一下是x1,按第二下才是x7.2,實在難以理解x1的作用,不就跟沒按一樣?在Menu內找不到相關的調整選項,不知是否我的問題。

Peaking功能已經不是什麼新功能,在像上面狗狗這種主體一直在動的場合非常有用,平時的話當輔助參考就好,大光圈鏡頭還是放大對較準確。

最重要的、大家最關心的,想必是畫質。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部份相機廠商都開始依頼了Sony開發的感光元件,強如N家的D800E的Sensor也是從Sony購入。還記得一年前RX1推出時大家都被其畫質表現所震懾到,對於A7r的36MP無低通感光元件,我在入手相機前就已經充滿信心。 

從2008年的5D2到2013年的A7r,我確切地感受到科技的進步。

A7r的畫質很明顯地比5D2來得要好,100%放大看時尤其明顯,很嚇人。

當然高像素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A7r的Raw檔大小由35mb起跳,對於SD卡、硬盤、電腦來說負荷相當大。剛入手A7r時使用的是Sony自家40mb/sSD卡,自一次不斷連拍導致差點死卡後終於狠下心買了Sandisk 90mb/s的Extreme Pro卡,又是一項額外開支。

不同廠家都有自已的曲線,A7r的Raw檔和C家N家L家的當然也有不同,各家都有特色,很難說誰比誰好,但差別是滿明顯的,Sony看起來好像現代感特別濃?另外A7r的Jpg顏色很討好(味精),在機身Preview相片時就已經有很不錯的效果,略有意外。


ISO2000

作為一台36MP的相機,我對A7r的ISO並沒有很高的期望,所謂前居可鑑,還記得NEX7因為像素高而令ISO表現比早它半年出的NEX5N要差。


ISO2500


ISO6400


ISO6400

沒有期望也就沒有失望,結果A7r的ISO表現不俗,最高可用ISO大概在3200-6400之間,比5D2好我就心滿意足。

然後A7r的快門聲真的很響,每次按快門都會像初代NEX一樣有前後兩次"啪啪"聲,聲音極奇怪異。

響亮的快門除了在街拍時會被人發現外,拍動物時也有機會嚇到牠們,這方面使用前簾電子快門A7就比A7r要好得多。

A7r的快門聲音其實不算什麼,最令我吃驚的是最近盛傳的A7r快門震動問題。當快門在大概1/125以下的速度時會開始間中出現成象微震的情況,只有100%放大時才會看得見,震動只是一瞬間,故慢快門時並沒有明顯的影響,基本上只有1/10-1/125這段會有問題。

無論傳言是否屬實,36MP的A7r在低光下難以手持拍攝是不爭的事實,這是A7r的一大致命傷,我每次手持都會故意把ISO推得更高來提升快門速度,變相犧牲了畫質。

為了賺錢,除WI-FI Remote外Sony這次把很多相機本身應該就要有的特別功能抽了起來放在Play Store販賣,相當惡心。經過一番思量我最後還是不爭氣地把它們買了下來,其中最有用的是Double Exposure和鏡頭補償。

不知是否A7r的Ram不足,開Apps時有點卡,轉換Apps設定時按鍵還會有Delay,很不流暢。

這是我第一次購買有WI-FI的相機,因為弄不懂怎樣透過電腦裝Apps,所以直接使用相機連接家中WI-FI上Play Memories Store,過程(付錢)相當順利。

WI-FI相機最強大的Function就是能夠做到用手機Liveview控制相機拍照,在手機下載Play Memories Apps後連上相機WI-FI就能立即看到畫面,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這技術大概還在發展當中,手機上看的畫面不太流暢,時不時就會卡住,QX10和QX100好像也是用同一個Apps來做Liveview,絕對是惡夢。現階段我覺得這功能最適合用在自拍上,希望日後可以做到更快的數據傳輸。

Double Exposure的Apps比我想像中要Details得多,它設有多種混合方法讓你選擇,剛開始時還真的有點混亂,沒想到重曝還能夠這樣複雜,之後要多花時間學習。

至於鏡頭補償,其實就是相機內置版本的CornerFix,屬於一勞永逸型的工具,主要用途就是修正轉接RF鏡頭時出現的紅藍閘和暗角,最重要的是這個Apps支援RAW格式,實用性滿高的。

在談轉接前先來講一下原生E mount的全幅鏡。

和A7和A7r同時發佈的FE鏡總共有四顆(不算A7那支Kit鏡),分別是24-70/4、70-200/4、35/2.8和55/1.8。早前曾經看過一些Sony的訪問,他們說現時的FE鏡將會以輕量高畫質來做賣點,為此FE鏡的最大光圈就只能迫不得已地做得小一點,畢竟Sony也要顧著自已的A mount相機做分層,把大光圈高階鏡留在A mount也是無可厚非。

在四支首發鏡頭裡我最感興趣的是70-200/4,小白有時真的太重了,需要一支輕巧高質的長鏡在旅行時使用,可惜這管要在三月才開售。35/2.8的體積雖然吸引,但光圈小,成象也不算超級突出,加上要價不菲,實在找不到入手的理由,我自已對標準變焦鏡也不感興趣,故24-70/4直接無視。

剩下的55/1.8我其實也想了蠻久才購入,自已手裡已經有幾支50mm上下的定焦鏡,會入手55/1.8主要是衝著它的重量和AF。

55/1.8看起來滿巨型的,但實則身輕如燕,重量只有我MP50的一半,足足輕了二百多克,和Summicron相約。

A7r插上55/1.8後對焦一點都不算差,爽快,少拉風箱,平衡感也不錯。55/1.8就像是一個模範生,沒有什麼缺陷,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好,填補了Noctilux在日光下無法工作的缺口。有關55/1.8以後應該會另撰一篇文章再詳細討論,請期待。

買了A7(r)而又不玩老鏡轉接的話就太浪費了,作為當今最強香爐萬能插,A7(r)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可世事並無完美,35mm以下的廣角旁軸鏡在A7r上小則有紅閘,大則有Corner Smearing,前者可以用軟件修正,後者卻無救,此情況在A7上沒有那麼嚴重,但大部份28mm以下的還是難免會有影響。最初聽到這個消息時老實說真的很失望,還好手上只有VM15這顆平價的RF廣角鏡。

有關理想的轉接方案,我的看法是應該選些法蘭距較短的系統,很多時候大家都會忽略了轉接環的厚度,法蘭距愈長轉接環也會愈長,以Flange Focal Distance長達47mm的Leica-R Mount為例,雖然鏡頭看起來不大,但加上接環後其實還是長得很。除了之前說過的Leica M(當然也包括L39)和Contax G外,我覺得Olympus OM、Konica AR都是很好的選擇,兩者價格都較親民,鏡頭也很小顆。可由於我手上還是拿著一堆Canon EF mount鏡,所以實在沒有位置容立更多鏡頭,我在A7r上用的主要都是Canon EF mount和M mount的鏡頭,下面將逐一細談。

Canon的鏡頭全部都沒有光圈環,自動對焦、光圈調節、IS等都經由電子接環控制,亦因為這樣只要購買Metabones的電子EF-to-E接環(3代)就能把所有功能復活,唯AF的速度較慢,不太可用,嘛,反正全手都是手動鏡,對我沒什麼影響。另外Metabones的接環價錢貴得不合理,可作為Canon用家,只能硬著頭皮被坑。

TSE17在Sony A7r的36MP Sensor上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也沒有因為移軸而造成的暗角問題。

Canon的35/2是被受推崇的平民定焦,既小顆亦有很不錯的成象表現,放在A7r更能發揮在體積上的優勢,只可惜A7r上能轉接的35mm實在太多,比C35/2更平、更小的大有鏡在,如不是本身擁有就不太建議使用。

把小白2插在A7r時真的有擔心Mount會斷掉,要小心地翼翼地拿著鏡身。在長距變焦鏡上手動對焦感覺很差,十分費時,現階段只有舊時代A mount的Minolta 70-210能夠透過接環來做到自動對焦,別無他選,只能等待FE 70-200/4。

EF mount的蔡司鏡頭一直都是我的菜,ZE28放在A7r上平衡感不差,立體感突出,28mm就算全開光圈也能安心地靠Peaking對焦,不用放大也可以很準。

ZE50(MP)是一顆我在5D2上最愛使用的鏡頭,大小重量和ZE28相約,亦經得起36MP的考驗,到了A7r時代依舊是我的日光首選。

早前在eBay以低價購入的EF mount俄羅斯Zenitar魚眼一樣能夠在A7r使用,性價比一流,插在A7r更是輕巧。

M-to-E的轉接環有很多選擇,由雜牌到Metabones到Novoflex和Voigtlander,價錢差距滿大的。其中Voigtlander和Hawk's更有推出Helicoid Adaptor(神力環),我自已對縮短最近對焦的興趣不大,也沒有太多預算,最後只買了中價的Metabones,但造工已經很滿意。

現在我手上只剩下一顆Leica鏡頭-Noctilux。

誇張點說,我買A7r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想要使用它。

以前使用M9的時候用Noct對焦很費神,無論怎樣Calibrate也好,Noct和我的M9總是不能調到疊影準焦,要靠自已在對完焦後修正。A7r的出現讓我可以做到十分精確的對焦,加上高ISO比M9要好上一截,在低光拍攝更有優勢,A7r+Noct這個組合絕對沒有令我失望。

VM15應該是紅閘問題最嚴重的鏡頭之一,後鏡組比VM12還要突出,全開光圈時還會有 corner smearing,表現不太理想,但如此輕便的超廣角鏡頭還是會令人愛不釋手。

可能是紅閘太嚴重,我到現在還沒找到一個好的鏡頭補償Apps設定,彩色照暫時都用Cornerfix來做修正。

VM40是在入手A7r後才購買的小鏡頭,以三千元(HKD)的價格來說我認為此鏡實在有著超表現。

在A7r上沒有明顯的紅移問題,全開中心部份極其銳利,散景亦有獨特味道,絕對是驚喜,這顆鏡頭日後有機會的話想另寫一篇文章來討論。

把Hasselblad的CF80/2.8轉接到A7r時只用上鏡頭成象圈的中心部份,避開了很多邊角上的瑕疵,原理就像在ASPC上用全幅鏡一樣。我覺得現在轉中幅鏡只是玩味性質,光圈小、鏡身大,不太實用,希望將來Metabones能推出Medium Format的Speed Booster,相信到時候中幅鏡又會另有一番作為。

最後是我對A7r和整個系統的想法。

對喜歡慢拍、以拍靜物為主、習慣了手動對焦的我來說,A7r無疑是一台和我很合得來的相機。

A7r和A7開賣的價錢比預期要低,我在兩年多前買5D2也是付這個價錢,作為第一台無幅無反,Sony這次真的算是佛心了。

現階段的A7(r)究竟適合誰?想要AF,想用原生E mount?現時的鏡頭群少而貴,光圈也不夠大,轉接A mount雖有AF,但又失去了輕量的優勢,何況轉得A mount為什麼不用回Canon/Nikon?想用Leica M?紅閘問題沒有得到改善,後期修改亦會損畫質,千金買鏡換來紅閘為何不用M機?

當然老鏡不只有LM、CG,M42、C/Y、Olympus OM、Konica AR、Minolta SR、CanonFD等接環都有大量值得一用的銘鏡,可最大的問題是它們都是SLR鏡頭,都有一定重量,使用轉接環加長法蘭距後也不會小到哪裡,效果不會如LM和CG般明顯。不能否認的是A7(r)的出現能夠開放更多以前因為法蘭距而不能在全幅單反上轉接的鏡頭,雖則不算輕便,但A7r終極香爐的地位是無容置疑的。

現在想買鏡頭的時候真的多了很多很多選擇,以前Canon時期基本上就只有Canon、Zeiss ZE、Sigma、Voigtlander SL可選,M42也要擔心打板問題,入手A7r後打開了老鏡頭的寶庫,手動對焦用起來也比以前方便得多。

綜合上面論點,我認為A7(r)最適合下面幾類人。

1. 手上一大堆SLR老鏡的人
2. 想要高畫素又不介意手動對焦的Canon用家
3. 使用ZE/ZF鏡頭的C/N用家
4. Pentax K mount用家
5. Sony A mount用家
6. 擁有多個系統鏡頭的用家
7. 想升級轉會的M43用家

至於手上拿著一堆L鏡G鏡的人,我覺得現時還不是該轉會的時候,可以保持觀望態度看看C/N的對應方法和Sony往後的鏡頭發展。如果你是Leica M的愛好者,我想也不用我多說,M9、MM、M240還是數碼M的最佳選擇。

總括來說,A7r沒有令我多年的期望變為失望,雖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現時根本沒有其他選擇。我想14年將會有更多有趣的相機出現,Fuji和Samsung的全幅無反、Sigma的Foveon M43、C/N的新相機,都是值得期待的機器。早前Zeiss也說過今年會推出五顆E mount的手動鏡,希望當中能有較輕便的廣角鏡以補足紅閘的缺口。

無論怎樣,罪大滔天的Sony確實把全幅無反帶來了這個世界,在此我僅以這篇免費打手文向你致謝。

這次淺評就寫到這裡,希望你會喜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hiysbv 的頭像
    yhiysbv

    海霸王年菜2016 , 台酒年菜2016 , 外帶年菜2016 , 飯店年菜2016 , 素食年菜2016 , 高雄年菜2016 , 阿霞飯店年菜2016 (年菜菜單)2016年菜預購 高雄年菜餐廳 ... 2016

    yhiysb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