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各部會上緊發條,加速推動各項自由化工作,創造「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的條件,馬總統在元旦祝詞中表示已指示行政院,擴大現有的國際經貿策略小組機制,並親自主持會議,以展現政策決心。回顧2013年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台灣真的必須到了咬牙力拚的關鍵時刻,但御駕親征要抓對方向,才有意義。
回顧2013年,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愈演愈烈,已呈現重力加速度的態勢。美國主導的TPP,原本亞太各國還有觀望的心態,但在日本於7月正式加入談判成為12國自由化集團,而中國大陸也釋出正面立場後,非但泰國、菲律賓、印尼都表達未來加入的興趣,韓國更是直接在11月底宣布將啟動加入前的諮商程序。而TPP本身的談判,也預計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完成。以東協為主體的RCEP16國,也在3月開啟談判後,完成二個回合的談判,朝向2015年簽署的目標前進。
在亞太地區的各國除了紛紛趕搭TPP與RCEP的列車之際,也沒有停下雙邊自由化協定(FTA)的腳步。新加坡在6月與歐盟簽署星歐FTA,韓國與澳洲在11月完成韓澳FTA,中國大陸也完成與冰島、瑞士的FTA。談判中的,還有日歐FTA、馬歐FTA、越歐FTA,以及美歐FTA(稱為跨大西洋夥伴協定,TTIP)。簡單來說,2013年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的雷達螢幕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各種大小不一的區域整合協定,有的已經完成,有些即將收割,令人目不暇給。
在這種「參加是原則、不參加是例外」的局面下,台灣在2013年也完成了與紐西蘭及新加坡這二個非邦交國的FTA,並順利通過立法院審議,算是勉強擠上了車。但距離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主流集團,卻仍有相當的距離。
區域經濟整合從來就不是救經濟的萬靈丹,只是為產業在國際市場取得公平的入場券。面對日、韓等競爭對手都已經同時加入或即將加入TPP與RCEP二大集團,而FTA版圖又持續擴大之際,我國業者處於劣勢的問題愈來愈嚴峻,而且排擠效果已經顯現。根據最新的貿易統計,在中、美、歐及東南亞等四個台、韓主要出口市場中,我國原本在市占率領先韓國的產品項目,差距不斷縮小,而過去已然落後者,卻落後更多。這個現象顯示,加入區域整合已經不是選項,而是速度問題。
台灣要加入區域整合主流集團,當然要付門票。例如對農、工產品的關稅保護屏障基本上要全部移除,投資限制要解除,對部分產業有所衝擊無法避免,因此需要及早因應以降低影響,化解反彈。
但我們已經多次強調,而且要再次提醒馬總統的是,加入像TPP這種高度自由化的區域整合,最大的阻力可能來自於政府本身,而不是產業。因為TPP中對於行政程序透明化的要求、法規影響評估制度的建立、公營事業的競爭中立、檢驗制度的簡化及金融服務的鬆綁等非關稅措施自由化義務,國內產業與社會反而是受益者;受衝擊的對象不是產業,而是行政機關,因為這些自由化內容,打破了行政機關習以為常的作業方式,添加了許多新工作,造成很多不方便,而這些改變,正是公務機關的天敵與罩門。因此可以想像,會有各種藉著產業的名義反對改革、反對自由化的意見,這些才是馬總統御駕親征所要克服的難題。要抓對這個方向,台灣才有擠入區域整合快車道的希望。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